三、行为方式与代失衡谢
不正确的行为方式,如不良饮食习惯、不良生活作息、不良心理因素、错误的运动方式、错误的用药和治疗方式等皆可以导致机体发生功能性的改变。
比如,我们知道人体摄取葡萄糖、制造葡萄糖和利用葡萄糖的方式都是人类长期进化和对适应环境的结果。人类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也是人类进化和适应环境的结果。如果人类突然改变其行为和生活方式,身体可能无法适应这些改变而导致和代谢混乱相关的疾病。
1、行为方式改变代谢产物
机体代谢功能在应对这些不健康的行为方式时,需要做出相适应的化学处理,而这些化学反应并不是机体正常代谢状况下所进行的,会产生一系列异常代谢物。如果该行为方式长期保持,异常代谢产物的堆积,血液质量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各脏腑组织发生器质性的病变,严重者导致死亡。
2、行为方式改变生理功能
对环境变化的记忆和预期构成了人类的生理学习机制。生理学习机制带来了生理功能的改变。人体器官的过分使用会损害该器官。但是一个器官的功能长期得不到发挥也会导致该器官的萎缩。错误的行为方式甚至会导致器官功能的衰退。一些器官功能长期不用,也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比如说在经历长时间失重的状态后,宇航员的心脏会萎缩。这是因为在太空的宇航员不需要维持原有在地面上的血压水平,他们心脏的大小,力量,重量和活动都会逐渐减少或减小。类似的行为方式疾病非常普遍,糖尿病就是其中之一。患者长期使用胰岛素可以导致其胰腺萎缩。
如果正常的生理功能长期不能得到发挥,人体就会逐步对各种生理器官的功能分配进行系统的调整。而生理功能的改变,将从根本上改变机体的代谢运动,进而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四、行为医学技术与行为方式疾病
1、行为医学
1977年在美国耶鲁(Yale)医学界人士宣告行为医学学科正式诞生。提出了行为医学的暂行定义,即“行为医学是研究和发展关于行为科学中与生理健康和疾病有关的知识、技术、以及把这些知识、技术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科学领域”。并指出了行为医学与心身医学的区别,认为心身医学是由生物医学与心理学结合发展而来的,主要研究关于疾病的病因学、病理学等基础医学方面的问题。行为医学则是以行为科学为主体,结合具体医学问题发展起来的。心身医学与行为医学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健康、疾病对医学提出的要求。
从此作为营养干预、运动治疗、心理治疗以及一切与生活有关的治疗技术,都已经被纳入到主流医学技术。
2、行为医学技术治疗行为方式疾病
很多的行为方式疾病,都是可以通过行为干预治愈的。如果放弃了行为干预这一条途径,实际上等于保留了病因,疾病就无法解除。比如酗酒引发的震颤麻痹,可以通过减少饮酒逐步缓解。如果试图通过药物治疗,而仍然纵酒,则只会让病情越来越重。再比如过量食用高嘌呤食物导致的痛风,如果不改变饮食习惯,寄希望于药物治疗,也无法治愈。
在行为医学出现之前,行为干预技术经常被视为非主流医学技术,很少用于疾病治疗。任何日常生活行为过度改变,都会导致一部分人不适应而生病。行为医学作为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为人类战胜行为方式疾病提供了更丰富的手段。
行为医学技术的另一个好处是,把疾病治疗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了解了疾病的原因和行为干预手段之后,人们可以不必去医院而进行自我治疗。
例如,糖尿病是典型的行为方式疾病。对糖尿病进行行为干预,已经成为战胜糖尿病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五、营养干预技术
上溯中国古代,道教养生文化中的“服饵”,即食饵技术在古代士族名门等上流社会中盛行。食饵技术是针对王公贵族和宗教领袖出现的代谢功能衰退问题,有专门用于改善人体代谢运动状态的组合营养制剂。人体内外的物质交换运动,就是出入;人体内部的物质运动,就是升降。故《黄帝内经》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盛唐时期因为生活的富足,肥胖和消渴病多发。药王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就把“消渴”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作为富贵疾病的营养对策,不仅很多食饵配方(传统上经常被理解为药方)出现,茶叶也从民间走入宫廷。
宋代官方迫于人口压力推行两季稻。辛香料作为营养干预的必备手段开始流行。宋代不仅成就了影响至今的饮食方式,也导致了营养干预方向的改变。一些有利于改善免疫状态的配方出现,泻火、养阴成为重要的内容。
西方化学工业的发展,使营养干预技术得到了发展。如维生素的补充、微量元素补充等。但是这种营养技术的发展也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偏差,比如对传统食物结构的肆意改变。食物结构过于剧烈的变动,其风险主要来自生物的适应性。一些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等,人们离开了传统食物的补充方式,而改用现代化学技术合成或提取的精纯营养也会产生营养问题,这是因为人体物质代谢的运动方式会随之变化。
聂文涛认为,“服饵”即“营养干预”,不是药物技术,但也不是营养技术,他将其诠释为食物训练。即通过少量特殊的食物组合,以纠正人体的代谢运动方式,提高代谢功能。事实上,人体受到特种食物刺激,立即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这些生理反应所引发的身体变化,远比物质补充来得迅速。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有过亲身体验:当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口中含入糖块儿立即就会缓解。显然,口腔不能吸收碳水化合物,胃肠道吸收也不能如此之快。低血糖症状的缓解,是因为糖块的味觉刺激导致身体生理变化。食饵技术的药效是非常迅速的。
今天,我们已经可以把这种饮食调节技术定义为营养干预技术。
六、营养干预技术适应症
消化系统疾病:功能性便秘、肝功能不良、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
循环系统疾病:冠心病、腔隙性脑梗
内分泌系统:甲亢、甲减、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症
风湿性疾病:痛风与高尿酸血症
泌尿系统疾病:尿毒症、肾功能衰竭、前列腺增生
皮肤科疾病:脚气、灰趾甲、老年斑、瘙痒症
眼科疾病:青光眼、飞蚊症、白内障、干眼、玻璃体混浊。
下肢循环疾病:糖尿病足、脉管炎、静脉炎、静脉曲张。
其它与营养相关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