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文涛一个驯服血糖更驯服世界的中国医生。本章带领带领大家重新认识糖尿病,走出糖尿的治疗误区,打破糖尿病不可康复的魔咒。
糖尿病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1·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2·血糖的控制
3·是驯服血糖不是控制血糖
4.糖尿病的治疗
1.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说起糖尿病就不得不讲一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了。大家说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多少?空腹血糖的控制目标是多少?我想有的人心目中已经有一个答案了,是3.9-6.1mmol/l对吧。所有医院检测单上都是这样的。但是我告诉大家。你们错了。这个不是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也不是空腹血糖控制标准。大家可以参考《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版》。它是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制定的,这是国家标准。在这本书的编写说明里面提到。空腹血糖控制目标由原先的3.9-7.2mmol/l改为4.4-7.0mmol/l主要考虑3.9mmol/l已经到了低血糖的界值,如果以此为血糖控制目标可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在这本书的第一张第一页第三段里面写到1997年后糖尿病诊断的空腹血糖切入点从大于等于7.8mmol/l改为大于等于7.0mmol/l.那大家看到过国家标准没有,从来没有。那有的人会那3.9-6.1mmol/l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是医药公司给的一个标准,结果全国医院都在执行,国家标准反而不执行。有的人又问医院为什么不执行国家标准?这个问题要去问医院,我回答不了,我只想说这就是现实。又不是只有糖尿病这一项不执行国家标准。再说这样的指标也只不过是统计的结果,如何来解释有些人在空腹血糖超过15mmol/l时依然没有糖尿病体征,另一些人即使空腹血糖6mmol/l时却糖尿病体征明显呢?这就给我们确定血糖值范围带来了困难。
2. 血糖的控制?
血糖要控制到多少算正常?有很多人告诉我说空腹6.1mmol/l餐后10mmol/l,包括正在看文章的你都有可能这样说。但是我告诉大家,这个错了。这个我们参考《中国2型糖尿病指南2017版》它是这么说的:健康状况良好的患者空腹血糖控制范围5.0-7.2mmol/l,中等健康程度的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5.0-8.3mmol/l;健康程度较差的患者则空腹血糖控制在5.6-10mmol/l.所以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建议控制在5.6-10.0mmol/l.需要指出的两点是:第一血糖的控制标准高于诊断标准,第二:身体越差的血糖控制放的越宽。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严控血糖危害更大,也就是严控血糖导致生命质量下降和死亡率升高。参考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版:在糖尿病病程较长,年龄较大并具有多个心血管危险因素或已发生过心血管病的人群中,采用强化血糖控制的的措施并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和死亡发生的风险。相反,ACCORD研究宣传是第一次不接受商业公司策划的独立糖尿病研究,这是美国国立心肺及血液病研究中心完成的试验研究。在对上万糖尿病患者进行三年半的观察中发现,严控糖化血红蛋白百分之6.4以下比放宽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百分之8多死亡百分之22研究结果动摇了很多人对医学商业研究的信心。
目前,美国糖尿病协会诊疗标准中对住院患者空腹血糖控制的参考范围为7.8-10mmol/l.2.2018年3月6日美国内科医师协会对预期寿命不超过10年的重症患者的空腹血糖不再设上限,只健康状况好转为目标。我们可以看到近十年糖尿病的治疗逐渐从单纯的控制血糖,转到更加注重健康。
3。是驯服血糖不是控制血糖
为什么控制血糖?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高血糖是糖尿病的病因,认为控制好血糖就可以不得并发症。但事实告诉我们这样是错的。高血糖并不是糖尿病的病因,血糖控制的越好越容易导致生命质量下降甚至死亡率升高。那种只看指标不看病的方法应该淘汰。
血糖是谈控制吗?只能低不能高?那如何来面临身体的生理应激反应。血糖应该是该升的时候升,该降的时候降这才是正常表现。桑黄子营养干预就是要让身体无限接近正常,桑黄子是古代的食饵技术,通过这些特殊食物的组合来达到提高代谢功能,来改善血液质量从而达到修复血管包括糖尿病并发症在内的代谢功能问题。是驯服血糖(该升能升,该降能降)而不是控制血糖。
4。糖尿病的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糖尿病这个概念就应该被淘汰了,因为它名不其实。它既不是糖的问题也不是尿的问题它是代谢功能问题。它是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一组代谢性疾病。它破坏微血管大血管,带来很多血管方面的并发症。所以糖尿病是要解决代谢功能问题,要解决血管方面问题。要解决并发症的问题,要解决病的问题。桑黄子就是用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所以是并发症越明显效果越好,因为对症所以效果好。而不是糖的问题,血糖高只是糖尿病的一种结果而不是病因,所以控制血糖不是对症治疗,不对症所以效果不好。糖尿病是治病而不是治“糖”’。所以糖尿病康复的唯一途径就是先治病后血糖平稳,也就是先健康后血糖平稳。
我们只有坚持以健康为中心的观念,才会给出正确冷静公正的评价,才会做出有利于生命的选择。和原来身体总保持不健康状态进行对比,长时间身体保持良好状态,这就是有效。这是我们评价的基础和根本。而血糖值这样的生化指标必须从动态的角度来看,有利于身体走向健康的高血糖对人体是有益的,是良性血糖升高。保持良性血糖升高有时是走向健康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