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文涛文集四
文章来源:武汉市佑甲养生保健有限公司 发布日期:2016/2/1 浏览次数:162 次
天运
聂文涛训诂:天运,指的是天行五运。也就是春、夏、长夏、秋、冬,或者说木火土金水。所以,没有阳光就没有季节,没有阳光就没有树木生长。天行五运就是依靠日月的光明。人的阳气,就像天的阳光。人体阳气也是这样,上浮,御外。
风湿寒热,太过生病
《黄帝内经》说:“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聂文涛训诂:
人受到寒冷刺激,就会不断运动,无论起来工作还是卧床休息都会不放松,这是阳气上浮。受到暑气的侵袭,就会出汗,心烦,以至于呼吸急促有声。在无事的时候喋喋不休,体温上升,出汗之后热就会散去。受到湿邪刺激,就会头如巾裹,发紧。如果不能及时除去湿热,就会导致大筋发生痉挛,小筋松弛萎缩。如果受到气(气动为风)的刺激,就会发生肿胀。风湿寒热的不断刺激,人的阳气就会衰竭。
四维,指天地之气。
结论:人的生理随季节变化,顺应自然就会健康,为天气所伤就会发病。
服天气
一说,“服”是运行的意思,“天气”是指人体的阳气。这个解释也是通顺的。
聂文涛训诂: “服天气”如果解释成运行人体的阳气,虽然字面上解释得过去,但是圣人的养生修养中却没有直接提显出“生气通天”,而只能解释成“生气的道与天通”,这样就过于勉强,也显得《黄帝内经》作者遣词造句不够准确。“服天气”如果理解成敬畏而顺从天气运行,则更为通顺。
传精神
有学者认为传读为抟。这个解释缺乏证据。“传”在此处之外,再难见到这样的用法。
聂文涛训诂:本处的“传”是彰显、表现的意思,是精神运动的方式。神气需要运动不息,如《吕氏春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阳气运动,所以生生不息。所以有太极动而生养之说。参见《上古天真论》对“精神内守”的训解。这种用法如《世说新语·巧艺》:“传神写照”,是说神气如在活动一样。
正说《生气通天论》
黄帝指出:天气是自然之阳气,通过人体之阴阳,与人相通。天气作用于阴阳,生成木火土金水五种运动。天气有盛、平、衰三种情况,关系健康。岐伯补充说:阴阳平衡与四气五味知识,是养生祛病的关键。这就把平衡观念落实到环境适应问题和饮食调节两方面。
结论:环境适应与饮食调节是疾病防治的最重要方式。
阴阳生出五行
关于本句的理解,一直存在分歧。
聂文涛训诂:
其,代词。按先秦行文特点,应该是代指前面的概念。前面的概念中有“天”、“阴阳”、“天地”、“六合”、“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
生五:一般行文理解,生出“五”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生于“五”,“于”字省略。
如果说是“其生于五”,那么“其”就不能代指“天”、“阴阳”、“天地”、“六合”、“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因为这些都是先天的。“其”只能代指五脏后天之气,然而前文无处可寻五脏后天之气一词。尤其是,后文“犯此数者”,更是强调了人与天数的关联,更无脾土为后天之本的含义。
因此,“其生五”,就是天生出五运的意思。所谓木火土金水。“其”代指天,后文“犯此数者”就是与“天数”不符而触犯天气。天生五运的观念,在《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篇》后文有表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天食人以五气”。
结论:阴阳生出五行。
天气与阴阳
《黄帝内经》说:“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中医说天人合一,具体表现在哪里呢?就是“其生五,其气三”这两个最关键注释
正说《四气调神大论》
养生者要观测自然界的动物,实验鼠是那种无法适应自然的特殊生物;养生者应充分运用各种生理机能,也要充分修养生息;养生者应尽人力而听天命。这就是《四气调神论》所告诉我们的三个养生道理。
养生就是要养育天性
上古哲人也经常从对动物的观察中寻找健康规律。甚至由此来体悟生命的法则。《易传》说“ 仰则观象於天, 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又说“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比如春天是万物复苏、鸟兽繁殖的季节。人从上古走来,也同样带有这样的生命记忆。如果违背了这种生理规律,导致人体生机受阻,生气逆行,就会导致肝气受损,并且直接导致夏天生寒病,供夏季生长的精气不足。所要说明的是,能够这样做会大有好处,但不能保证人人健康。因为影响人健康的因素很多。不这样做,未必会当年生病,这是因为人的素质不一样。以下三季,都是如此。
改变生活方式,即使是所谓的科学化,也将会导致众多个体的不适应,所有的生物进化都是大量个体死亡和另一些个体存活。这就是达尔文的观点。那么,今天的很多公司倡导的科学化究竟要让多少个体因此死亡、多少个体因此科学呢?
类万物之情
让我先说说动物实验。西方人评价药物效果、医疗效果或者某种行为干预效果,喜欢用动物实验来作证据。但是,这些实验动物都是在非自然状态下生存,缺少了天然动物的生活方式,甚至失去了其祖先的习性。比如,药物实验用兔,因为生活在完全人工的环境下,没有了对天然气候的感知,没有了寻找食物的工作,更没有对天敌的警觉。实验兔的父母也是如此。甚至它们的父母健康档案都是完整的,以证明其健康,遗传上也是健康的。可是,这样的动物算是健康动物吗?同样,恢复兔的健康,也是指恢复兔的天然活力。试验之前的兔子没有这种活力,试验之中仍然没有天然的环境,这种试验兔也无法适应天然环境,结果是这种实验很难找到康复生活方式疾病的药物。
生命力不可遏制
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生命健康可以划分成不能分割两部分:结构和功能。结构为阴,功能为阳。或者用中医术语说,就是器和用的关系。关于器和用的关系,《素问·六微旨大论》还有专门论述。总之,人气脏腑器官的功能必须充分发挥,这样它们的正常功能才会不断生成和保持。同样,人体的各种功能也需要不断修养,是他们的结构能够得以修缮。所以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明哲保身,义之所在
明哲保身的真正意思:哲人会维护自己的生活原则。身,古语更包含了精神内容,如曾子之“三省吾身”。
我与西北著名中医学者牛阳教授探讨阿拉伯医学的时候,谈到了伊本·西拿。这位长时间影响了欧洲医学的阿拉伯名医,生命非常短暂。他不顾及健康的工作。他明确表示:宁愿宽广而短暂的一生,而不愿狭隘而漫长的生活。还有,像白求恩医生,还有那些为了控制瘟疫而奔赴疫区的医生,凡此种种,都是舍生取义的圣人。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不治己病治未病.
《黄帝内经》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善于养生的人不应该因为正常的天气变化而生病,也不应该因为生活方式而生病。如果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正确起居,合理膳食,很多生活方式疾病就会远离我们了。这就是不治己病治未病。圣人是否就不生病了呢?其实,圣人也会生病。圣人生病的原因有两种:第一是舍生取义;第二是天灾人祸非人力所能抗拒。